餐廚垃圾主要來自于小餐館、大酒店、學校機關食堂等規模餐飲單位,違規收集、運輸和處置的現象一直比較突出,大量的餐廚垃圾仍然通過各種渠道最終流入無資質的處置企業。而正規的餐廚垃圾處置企業則由于產能利用率低,處置費和副產品(毛油等)銷售收入不達預期,部分項目長期維持在低盈利水平。因此回收和轉運渠道的建立和管理,是餐廚垃圾處理行業發展最重要的支撐條件。
2019年6月,《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首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提出了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現階段,廚余垃圾處理項目的盈利還是依賴于政府補貼。預計46個試點城市的廚余垃圾處理每年的補貼額約為170億元,凈增加補貼額為130億元,補貼規模整體可控,垃圾收費制度的快速推進將有助于推動行業的長遠發展。
全國推廣垃圾分類,并建立與之匹配的收集和轉運體系,長期來看會促進廚余垃圾處理的需求的極大的釋放。根據數據,每人每天產生的廚余垃圾約為0.3-0.5kg,數倍于餐廚垃圾(每人每天產生量約為0.1kg),預測實行垃圾分類后,上海每天產生的濕垃圾量(廚余垃圾)將超過8000噸,以此類推到全國,僅46個重點城市每天的廚余垃圾清運量就達到13萬噸,廚余垃圾的處置能力缺口大,預計投資規模將超650億元。
PREV: 餐廚垃圾的幾種處理方法
<NEXT: 垃圾分類政策下廚余垃圾處理的發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