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多年,中國經濟增長非常迅速,主要受城鎮化、制造業大規模興起、人力資本紅利等重要因素推動。在2017年以前,中國經濟圍繞地產呈現每3-4年一個周期,經濟波動幾乎都能被地產銷售的波動解釋,地產銷售略微領先于經濟。
中國商品房銷售額占GDP的比例,金融危機以后出現明顯抬升,2020年中國商品房銷售額占GDP的比重高達17%,美國商品房銷售額占GDP比重低于10%,美國新建住宅占總銷售比例僅20%,中國房地產行業占比相對美國仍然較高。
但在2017年以后,我們觀察到地產周期出現了一個很大的拐點。這一輪地產周期明顯被拉平,2017年三季度開始到2020年一季度疫情爆發前,地產銷售面積增速連續10個季度圍繞在-3%-4%非常窄的范圍內上下波動。國家政策從短期的地產調控轉為長期的去地產化,導致過去幾年中國房地產及產業鏈占全部上市公司市值比例持續下降至6.1%,但仍遠高于美國的3.3%。
在政策堅定推進長期去地產化的同時,又新提出了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雙碳目標。“雙碳”政策在過去的一年內對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已經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將持續產生深遠長久的影響。
下一個十年最大的主題是“雙碳”周期
1.三部曲:降低能耗、電氣化、改變發電結構
能源消費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農業活動等其他過程的碳排放相對有限。如果想要實現碳中和的長期目標,壓降化石能源消費是必經之途。
2020年中國能源消費量約為50億噸標煤,其中石油、煤炭、天然氣三大化石能源占比超過80%,所以在未來實現碳中和的主要路徑就是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費,輔以碳吸收、碳捕捉、碳存儲等實現難度更高的技術方式,實現碳排放的降低。
碳中和對產業和資本市場影響比較大的方向在于實現降低能耗。
今年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莫過于全球電力短缺,國內最近一個月的拉閘限電以及歐洲最近的“用電荒”。但中國的限電與歐洲的情況并不相同,歐洲主要是因為發電成本上升以及風電來風量比較低,中國主要是因為能耗指標的限制以及缺煤。我們認為未來降低能耗是實現碳中和最重要的一個方向。降低化石能源消耗的主要途徑包括:一方面,提高技術水平,降低各個環節的能耗;另一方面,轉變能源消費結構,用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這個過程實際是先盡量將各個行業電氣化,而后改變發電結構。
如果將實現“雙碳”目標理解為一場能源革命,中國眾多的新興產業會在下一個十年“雙碳”周期中孕育出足以與過去十年房地產行業相媲美的巨大投資機會。
2.“中國傳統上游行業價格中樞將整體上移”
過去的十幾年,中國是全世界廉價商品的制造業基地,通脹水平在持續貨幣寬松的環境中一直被壓得很低,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國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和低價勞動力輸出了大量廉價商品,我們認為,這種情況將在未來十年發生較大的變化。
3.“新能源將顯著受益于能源結構轉型趨勢”
在下一個十年的新周期,從光伏、風電,核電等發電結構調整,再到乘用車的消費結構變化,可能是未來增長空間最大、中國最具明顯全球競爭優勢的投資機會。當然,我們也要警惕未來相關行業可能會出現的“內卷式”競爭,但我們相信,這些因中國自身技術進步實現突破的行業最終會誕生屬于我們自己的冠軍。
循環經濟強調資源集約節約循環利用
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碳排放,能為碳達峰碳中和做出貢獻
近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解振華在2021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上介紹,循環經濟有助于從源頭上實現經濟發展與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脫鉤,在我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解振華表示,發展循環經濟為降低碳排放提供可行路徑,有的已得到實踐驗證。如工業余熱循環利用項目、生物質廢棄物發電項目、水泥等工業過程減排項目等,已納入清潔發展機制(CDM);建筑垃圾制備低碳預拌混凝土、余能回收利用、非碳酸鹽原料生產水泥、水泥生產中增加混材、生物質熱電聯產、秸稈生產人造板等已納入CCER方法學備案清單。“2020年,我國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共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6億噸。發展循環經濟為保障資源安全提供重要支撐,還為擴大就業提供產業載體。”解振華說。
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看來,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均擁有資源量有限,資源循環利用具有戰略性意義,要由無廢城市試點走向無廢社會。“無廢并不是沒有廢物,而是廢棄物源頭減量化和高比例的資源化利用,是循環發展的典型內涵。”
如何從無廢城市到無廢社會,助推實現“雙碳”目標?杜祥琬建議,第一,減少填埋,增加分類后資源化利用;第二,增加可再生能源或生物質能源;第三,發展廢舊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的回收、再生利用;第四,應對能源轉型的新問題,重視風力發電葉片、太陽能光伏電池板、電動車電池回收利用等問題。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陸新明指出,新的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可以用四個“前所未有”來認識,即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反響熱烈前所未有、困難挑戰前所未有。
他表(biao)示(shi)(shi),下一步工(gong)作要繼續嚴控(kong)(kong)“兩(liang)高”行(xing)業(ye)新增產能,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產業(ye)結(jie)構優化的(de)關鍵是遏制(zhi)(zhi)“兩(liang)高”項目盲目發展。同時,要不斷(duan)完善治理(li)體系,加快(kuai)建立(li)有利于碳(tan)(tan)(tan)達峰(feng)、碳(tan)(tan)(tan)中和的(de)制(zhi)(zhi)度(du)框架;加快(kuai)制(zhi)(zhi)定實施《應(ying)對氣候變化法》,推動碳(tan)(tan)(tan)排放(fang)(fang)權交(jiao)易條例(li)盡快(kuai)出臺;實施以碳(tan)(tan)(tan)強度(du)控(kong)(kong)制(zhi)(zhi)為(wei)主(zhu)、碳(tan)(tan)(tan)排放(fang)(fang)總量控(kong)(kong)制(zhi)(zhi)為(wei)輔的(de)制(zhi)(zhi)度(du);加快(kuai)建立(li)與碳(tan)(tan)(tan)達峰(feng)、碳(tan)(tan)(tan)中和及(ji)國際履約(yue)相適應(ying)的(de)溫室氣體排放(fang)(fang)數據監測、統計、核(he)算和報告制(zhi)(zhi)度(du);研究(jiu)推動低碳(tan)(tan)(tan)示(shi)(shi)范城市創建,支持有條件(jian)的(de)地(di)方開展近(jin)零碳(tan)(tan)(tan)排放(fang)(fang)示(shi)(shi)范工(gong)程,以及(ji)碳(tan)(tan)(tan)中和相關試(shi)點示(shi)(shi)范,形成可推廣、可復制(zhi)(zhi)的(de)經驗模式(shi)。“要強化監督(du)考核(he),將‘十四五’碳(tan)(tan)(tan)強度(du)下降18%的(de)約(yue)束性(xing)指(zhi)標分解到地(di)方加以落(luo)實;將‘雙碳(tan)(tan)(tan)’有關工(gong)作納(na)入中央生態環保督(du)察。”
PREV: 餐廚垃圾的幾種處理方法
<NEXT: 吳中區臨湖鎮:科技賦能,走出綠色發展新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