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國正式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實施更為嚴格的減排政策,這對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以及我國的產業競爭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從能源視角看,發展氫能與儲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的未來產業將不能再依賴于傳統產業發展走過的老路,必須要走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同時,未來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空間載體,工業園區是未來產業的主要集聚地。工業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點領域,工業園區的低碳轉型勢在必行。我國已建成的工業園區數量多、種類廣、低碳發展的階段和程度各異,對于承載未來產業的發展條件不一。推動和實現未來產業的低碳化發展,必須從工業園區的能源結構轉型、實現科學精準的碳減排做起。
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是未來產業低碳發展的關鍵
未來產業具有能源消耗量低、污染輕、碳排放低的特點,同時,依托綠色能源結構,社會為未來產業提供的能耗主要來自于可再生能源,未來產業天然是低碳經濟的重要載體。從能源視角看,發展未來產業的出發點就是指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來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目標是解決能源危機、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從工業化的發展歷程看,各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對碳排放量的影響程度不一,在第一、二、三產業的結構演變規律下,優先發展第三產業、第二產業中的輕型化領域成為共同競逐的低碳目標產業。發展未來產業實際上也是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必然結果,那些碳排放量低的產業自然會成為發展的主流。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布局未來產業。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數據密集型產業屬于未來產業。
低碳技術的發展是高碳產業低碳化發展和構造低碳產業的重要基礎條件。低碳經濟的實質是依托清潔能源結構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核心是低碳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生產生活觀念的根本性轉變。未來產業雖然有行業的差別、領域的不同,但擁有低碳技術支撐是共同前提。未來產業能夠走多遠,要看低碳技術的支撐作用有多大。因此,世界各國都把搶占低碳技術的制高點作為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歐盟以追求國際領先地位為目標,大力開展低碳技術的研究工作,重點研究廉價、清潔、高效和低排放的國際領先新能源技術,力爭占據低碳能源技術的制高點。
對于我國未來產業發展而言,低碳技術的突破與發展是關鍵。以能源領域為例,在能源的開發方面,就包含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技術,碳匯技術(如碳捕捉及碳封存技術,溫室氣體排放的控制技術),等等。如果在一些關鍵低碳技術研發上獲得搶先突破,將使得中國在發展低碳經濟、未來產業上具備較好的核心競爭力。
新能源作為未來產業的主要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國在“十四五”規劃中將“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作為未來產業的重要領域。世界各國在未來產業的培育過程中,大部分國家都把基于新能源的產業作為重點。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能夠解決傳統能源枯竭所帶來的能源安全問題,為未來產業長期發展提供穩定可靠的能源供給方式。
盡管就目前來看,新能源尚無法完全替代傳統的化石能源,然而,隨著傳統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新能源技術的日益成熟,兩者在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中的地位必將置換,更何況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具有生態環保、綠色低碳以及可持續等優點。就中國而言,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重點,也是未來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潔能源和綠色技術
是工業園區低碳轉型的根本
近40年來,我國工業園區經歷了由點到面、由沿海向內地階梯式推進、并進式發展,已遍布全國各地,成為重要的工業生產空間和布局方式,也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重要載體。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國家級和省級工業園區2543家,多數位于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一帶,貢獻了全國工業產值的50%以上,各類工業園區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約占到全國的31%。作為未來產業的主要集聚地,工業園區低碳轉型,是從源頭推動和實現未來產業的低碳化發展。
科學制定有效實施能源綠色轉型發展規劃
工業園區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對標國家“雙碳”行動方案,結合地區資源能源稟賦、經濟發展規劃、園區總體規劃、新能源產業規劃等,制定具有前瞻性、切實可行的園區能源綠色轉型發展規劃。充分利用工業園區經濟基礎好、負荷聚集且負荷類型多元,具有能源梯級利用的客觀優勢,統籌規劃園區電、氣、熱等綜合能源系統,提升園區綜合能效。
合理選擇集中式與分布式能源供應方式,協同源網荷儲,促進多種能源形態高效協同轉化。發揮儲電、儲熱、儲冷等靈活資源的調節能力,挖掘需求側響應、輔助服務市場潛力。切實有效地改進用能結構,激發綠色能源生產、傳輸與消費的效應,可以將能源綠色轉型規劃統一到碳達峰碳中和行動下。建立健全規劃落地實施效果評估機制,及時對規劃進行修訂完善,并建立配套保障制度,同時可以考慮建立落實園區綠色轉型發展規劃的協調、對標達標機制,并制定相關責任清單與考核機制,確保規劃執行到位。
加快推動園區建立清潔能源供應體系
2021年上半年,科技部發布《國家高新區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率先在國家高新區推動綠色發展。當前,我國工業園區新能源消費占總能源消費比重較低,新能源消費提升空間巨大。園區應加快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和常規能源融合發展,發揮多能互補和協同供應,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綠色供給。充分挖掘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熱水、地熱能、風能、生物質能、氫能等清潔能源利用潛力,積極利用柔性電力技術、熱泵技術、儲能技術,推動園區建設綠色能源供應體系。
園區應將加強能源資源高效利用,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作為重點來抓。積極推廣分布式供能技術,促進可再生能源的就地轉化和消納。推動可再生能源與常規能源的融合,建立可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協同互補、梯級利用的供能體系,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高效供給。基于“能源+互聯網”智慧用能的方式,管理園區用能,對園區能耗進行對標與節能空間分析,識別重點用能設備或工藝等,尋求節能降耗的方案。同時,建議將園區可再生能源占比、可再生能源棄電率、余熱資源回收利用率納入工業園區考核評價體系。
加強綠色技術的合作開發與應用
綠色技術的研究及應用,是園區綠色轉型發展的關鍵。國內大部分園區企業受資金、人才等制約,自身綠色技術研究能力較弱,需要借鑒國外很多成功轉型的工業園區經驗,與高校、科研機構等開展緊密合作,建立“政產學研”合作模式,培養工業園區創新體系,促成綠色技術的研究及應用。此外,應強化技術交流和信息共享,為園區發展提供高效技術支撐。還應鼓勵園區制定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創業政策,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平臺,吸引高新技術人才入園工作及創業,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技術、人才政策導向直接影響工業園區綠色發展進程。歐美及日韓成功的工業園區案例多數是以政府出臺政策支持并引導形成產業集聚,企業間關聯性強,且具有很好的專業分工協作能力。如日本提出的生態城計劃,從國家層面設計工業園區綠色發展方向,大力培育和引進環保產業,多個職能部門協同合作,經濟部門對新建企業進行資金資助,環境部門給予經費資助和指導環境管理、廢棄物回收和處理等,促成工業共生體系構建,形成以靜脈產業集聚的生態工業園區。
構建工業園區綠色基礎設施共享體系
當前,低碳經濟發展成為工業園區的必然選擇。工業園區的綠色基礎設施是實現轉型發展的物質基礎。推廣使用節能交通工具,優先發展園區公共交通,加大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在公共交通中的應用。開展新能源汽車及加氣站、充電站、加氫站等配套設施的建設發展規劃,做好充電設施在工業園區的總體布局;鼓勵園區內部物流車、商務用車使用電動汽車、LNG、油電混合動力、燃料電池等節能車輛;在瀕臨江海河港口的園區,大力推動岸電布局,推廣靠港船舶使用岸電和裝卸機械“油改電”;完善智能化、網聯化、數值化交通體系,推動智能化交通管理和智能化交通服務。
同時,加快推動園區建筑節能改造,對既有建筑實行建筑能源審計,根據實際建筑負荷特性,充分利用園區本地工業余熱、清潔能源,積極使用水源熱泵、地源熱泵、儲能等技術,提升建筑能效;在新規劃的建筑物直接應用綠色材料,加裝光伏等分布式發電設施,在土地出讓、規劃設計等環節嚴格把關,明確其綠色建筑星級及能耗標準要求,從源頭上推進建筑節能,豐富優化園區降低能耗的有效途徑。利用能源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建立能耗監測系統,完善能效測評、能源審計、節能服務等能源管理工作。打造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等示范項目,推動綠色建筑發展。從長遠看,完善智慧管理平臺對各類能源管理系統的兼容和擴展能力,為工業園區綠色轉型做好技術準備。
建立工業園區獨立的能源消費統計體系
由于工業園區在國家統計體系中不是獨立的統計單元,缺乏邊界清晰、標準統一、準確可靠的數據基礎,導致園區能耗的統計不獨立,沒有規范連續的統計時間序列數據。最近在西部某工業園區進行區域能評過程中,發現能源消費方面的數據統計非常困難,需要每年從上級行政區往外剝離。此外,工業園區主要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不統一,排放現狀與特征尚不清晰。推動園區綠色轉型、實現碳達峰,首先需要解決能耗統計指標的獨立性,形成國內工業園區的統計體系,便于縱向橫向比較分析和制定政策。
在碳排放的核算方法方面,基于生命周期視角的園區溫室氣體核算方法——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和先進性,可將此方法在工業園區推廣,通過在園區的模擬實驗,形成系統、規范、標準的園區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工具包,制定園區低碳發展分類指導路線圖。
推進工業園區
能源結構轉型的政策建議
工業園區作為未來產業發展所需生產要素集聚和技術創新的重要平臺,在推動低碳經濟發展以及實現“雙碳”目標中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工業園區在加快自身能源結構轉型發展的過程中,亟需政府在綠色發展理念引導下,加大政策統籌協同、完善政策保障體系、推動工業園區與城市同步綠色轉型,為進一步推進工業園區的綠色發展轉型提供保障。
以碳達峰行動方案統領園區綠色轉型的政策協同
節能減排工作是各級政府長期以來推動的一項重要工作,并非是我國提出“雙碳”工作目標后才推動實施。從“十一五”開始,為規范引領工業園區綠色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根據自身職責分別制定了創建生態工業示范園區、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創建綠色工業園區的政策文件。截至2020年11月,國內已有通過驗收的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48家、通過驗收的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44家,171家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這些工作舉措對推動工業園區綠色發展發揮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但在工作實踐中,根據近期對部分園區的調查了解,園區管理機構對綠色生態、低碳等政策的理解掌握程度不一,對于園區具體符合哪個申報類別并不清楚,這主要源于目前關于綠色園區的概念和標準不統一、政出多門。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對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出更加全面的要求。國務院印發了《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為新時代節能降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議從國家層面統一園區的碳減排工作標準,建立統一的政策協調機制,用“雙碳”目標分級命名工業園區或碳達峰示范區取代現有園區的各類綠色名稱。
完善園區綠色轉型的政策支持體系和激勵制度
目前,我國工業園區低碳產業所占比重普遍較低,未來產業的發展基礎不足。在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已經明確的前提下,應在構建穩定、經濟、清潔、安全能源供應體系的同時,進一步完善能源體制改革,形成配套齊全的政策和法律保障體系。落實好《國務院關于推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提升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意見》,加快推進園區綠色升級,綜合利用金融、財稅等政策支持手段,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市場為主體的優勢,加大園區綠色循環化改造力度,實施環境優化改造項目。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建設綠色生態園區,加大國家高新區綠色發展的指標權重,支持符合條件的國家高新區開發建設主體上市融資。鼓勵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對低碳經濟及低碳產業發展的信貸政策,為未來產業創造更好的投融資環境。鼓勵園區作為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引導力量,組建園區碳排放權交易機構和交易市場,提供市場服務信息,在創造市場交易機制和彌補市場失靈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促進外部性內部化。
加強綠色技術深度應用和健全標準體系
加強綠色技術的推廣應用,為工業園區綠色發展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撐。選擇國內領先、成熟可靠、推廣價值高的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等領域的相關技術,制定發布綠色技術推廣目錄、應用指南與典型案例等,為園區、企業綠色發展提供技術引導。以綠色技術為基礎條件,提高園區工業行業綠色準入門檻,嚴格審核產業類型,引進的產業要符合園區的發展規劃。制定合理的綠色產業支持政策,鼓勵園區培育具有節能環保、高性能、高附加值的優質綠色產品,將新工藝、新技術、新流程、新設備應用于傳統產品生產過程中,加強能源資源利用。建立園區綠色轉型標準化工作,在工業園區設計、規劃、建設及其運營管理推行全流程標準化,運用標準化手段對工業園區信息系統、公共基礎設施等進行管理,支持園區綠色基礎設施建設,達到園區公共服務統一、規范、有序,實現園區管理的集約化、精細化和標準化。按照行業種類和產業發展規律,促進園區內產業集聚及耦合共生,通過政策引導形成企業關聯性強、專業化分工程度高的具有綠色共性的產業鏈。通過技術創新、生產工藝提升、標準化管理、產業結構優化等一系列舉措,優化提升園區綠色轉型的管理能力。
協同推進工業園區與城市能源綠色轉型
當前,城市同樣面臨著能源結構轉型的現實問題,實現能源系統清潔化發展和低碳化發展,成為城市能源轉型的必然趨勢。縱觀國內外典型城市能源轉型特點,清潔、低碳、高效、安全成為國際城市能源轉型的共同發展理念,能源供應與環境治理相結合,碳排放、清潔能源占比、能源利用效率等指標統籌納入城市未來發展規劃。城市與工業園區具有互動共生關系,在推動“產城融合”的過程中,實現能源結構綠色轉型是共同目標。統一部署“能源革命”的相關工作,統籌能源供給和提高能效工作標準,充分挖掘風電、生物質、光伏等綠色清潔能源的潛力,以最大程度利用清潔能源。統籌考慮能源資源條件與可通過大電網等渠道獲取的外部資源,優化平衡內外部資源搭配,在能源加工轉換環節,推動電與熱、氣等能源系統的協同優化,科學規劃熱電聯產、熱泵、燃氣三聯供等多能耦合環節的規模和布局,建立城市綜合能源系統,實現冷、熱、電等多能協同互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能源存儲環節,根據城市能源利用特點,合理配置儲電、儲熱、制氫等能量的多元存儲方式,提高綜合能源系統靈活性,促進清潔能源消納。
PREV: 餐廚垃圾的幾種處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