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22日,安徽省生活垃圾分類現場推進會暨城管執法工作會在合肥召開。會上,合肥市作了生活垃圾分類“合肥經驗”的交流分享,該經驗將在全省進行推廣。當前,合肥正全面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截至9月底,全市已建成分類集中投放站點3242座,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
根據規劃,合肥將選址建設5座廚余垃圾處理廠。預計到2025年,餐廚垃圾處理能力達1100噸/日,廚余垃圾處理能力達1700噸/日。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
作為全國生活垃圾分類46個重點城市之一,近年來,合肥有力有序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完善法規標準體系,全速推進設施建設,基本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合肥垃圾分類處理能力明顯增強。
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在會上分享了生活垃圾分類“合肥經驗”。為有效推進該項工作,合肥堅持黨建引領,將垃圾分類納入基層黨建工作,黨員領導干部帶頭實施,定期組織志愿者參與,組織開展入戶宣傳,建立垃圾分類獎懲榜、公示榜等激勵督促制度。“在開展垃圾分類過程中,我們建設了一支專業化垃圾分類指導員、志愿者隊伍,不斷提升居民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和參與度。”該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合肥堅持示范帶動,垃圾分類覆蓋范圍不斷擴大,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全覆蓋的宣傳教育引導,形成黨建引領、居民自治、居委協調、物業參與、志愿服務“五位一體”的垃圾分類工作格局。據悉,2021年全市共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執法檢查1416次,教育整改605宗,立案86宗,罰款87.37萬元,并建立考核機制。2021年對居民區、農貿市場、公共機構、餐飲企業等開展垃圾分類現場督導檢查50余次。“建立考核通報制度是壓實責任,實行長效常態管理的重要舉措,是推動垃圾分類不斷取得成效、提升垃圾分類水平的有力抓手。”該負責人表示。
規劃選址建設5座廚余垃圾處理廠
垃圾終端處理設施是垃圾分類工作最重要環節之一。合肥堅持規劃建設先行,末端引領前端,著力補齊硬件短板,協調推進前端、中端、后端建設,打造垃圾分類全系統,實現全程閉環。
在前端,合肥推進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建設。全市計劃建設標準化定時定點集中投放站點4311座。截至9月底,全市已建成垃圾分類集中投放站點3242座。在中端,實行垃圾分類轉運。其他垃圾和家庭廚余垃圾由區級負責送進中轉站,市級負責由中轉站到末端處理廠的運輸,餐廚垃圾實行公交化直運模式。
在后端,設施建設全面發力。除了原有200噸/日的包河廚余垃圾處理項目外,我市還新建了600噸/日的蜀山廚余垃圾處理項目和800噸/日的肥西廚余垃圾處理項目。目前已進入運行階段,全市廚余垃圾處理能力達到1600噸/日,基本滿足近期生活垃圾分類需要。建有垃圾焚燒發電項目6座,處理規模達9000噸/日,形成多點布局、安全高效、經濟環保、就近處理的生活垃圾全焚燒、零填埋、全利用處理體系,提前實現國家“十四五”規劃目標要求。
“垃圾分類的關鍵是把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開投放、分別處理。”該負責人表示,根據相關方案,合肥將規劃選址建設5座廚余垃圾處理廠。到2025年,餐廚垃圾處理能力將達1100噸/日,廚余垃圾處理能力達1700噸/日;到2035年,餐廚垃圾處理能力將達1400噸/日,廚余垃圾處理能力達2100噸/日。
廚余垃圾實現“變廢為寶”
“吃進去”的是剩菜剩飯等廚余垃圾,“吐”出來的是電、沼氣和粗油脂等。在蜀山區小廟鎮酒香泉路與三乘寺路交口,有一座新建的垃圾處理廠——合肥市小廟廚余垃圾處理項目。
雖然這里是廚余垃圾處理廠,但現代化的建筑風格看不到傳統工廠的痕跡,園區中也聞不到刺鼻的異味。走進該項目的“智慧云中心”,大屏幕上顯示著垃圾從過磅、進料、發酵到處理等各個環節。智能化辦公和現代化處理工藝,有效改善了工作環境,提升了垃圾處理率。
該項目設計總規模為日處理餐廚垃圾400噸+日處理廚余垃圾400噸,一次規劃、分兩期實施,一期規模為日處理餐廚垃圾200噸+日處理廚余垃圾400噸。該項目實現了垃圾“變廢為寶”,終端產品為沼氣和粗油脂。沼氣凈化后首先保證廠內蒸汽鍋爐燃燒使用,富余的沼氣送至沼氣發電車間發電,提取出的粗油脂在廠區暫存后外售,分選出的殘渣和產生的沼渣送至生活垃圾焚燒廠處理。
PREV: 餐廚垃圾的幾種處理方法
<NEXT: 500噸/日!吉安安福縣垃圾焚燒發電廠投產發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