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欲曉,幾十輛垃圾運輸車已魚貫而入——位于浦東新區一隅的老港生態環保基地迎來嶄新的一天,上海約一半的生活垃圾等待被“消化”。
這個自建成以來似乎總是上海最早“醒來”的地方,未來將承擔更多重要職責。“零填埋”“無害化處理”“助力綠色經濟”等看似宏遠的目標,正在潛移默化地逐漸化為現實。
作為上海最大的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老港始終在探索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從以填埋為主,到填埋、焚燒并存,再到目前以焚燒為主并增加濕垃圾和建筑垃圾處理中心——在老港人的努力下,生活垃圾不再是城市的煩惱,而是轉化為清潔能源的重要源泉。
沒有濃煙臭味,儼然一間“智慧工廠”
垃圾焚燒處理,是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途徑之一,占地少、處理周期短、無害化程度高,且產生的熱量可作能源利用,是最有效的垃圾處理手段。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項目,也就是俗稱的“垃圾焚燒廠”,為實現上海生活垃圾“零填埋”提供了設施保障。
該項目位于老港基地東南角,分一期和二期,由上海城投集團投資建設。一期工程日處理生活垃圾3000噸;二期工程位于一期北側,因比鄰東海,依水而建,因此擁有一個美麗的名字“水藍寶盒”,2019年6月全面投運。
大樓外觀十分簡潔現代,內部的樣子也完全顛覆人們對傳統垃圾焚燒廠的想象,沒有漫天的濃煙、撲鼻的臭味、臟亂的場景,倒像是步入了一間“智慧工廠”。透過室內三樓的玻璃窗,可以看到中央控制室內的工作人員正井然有序地指揮調度。據負責人介紹,這里是上海垃圾處置單位中最“聰明”的,現場生產所有數據都能在中控室內接收、自動分析、自動反饋,最終自動控制所有現場設備運行。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生活垃圾處理廠,二期8條焚燒線火力全開,日處理生活垃圾6000噸,全年處置生活垃圾200萬噸,發電約12億千瓦時。
每天,來自市區的干垃圾由專用集裝箱船舶和車輛運至廠內,經卸料平臺卸入垃圾倉中。據技術人員介紹,接下來,在5至7天貯存發酵后,垃圾抓斗起重機將發酵好的垃圾送入焚燒爐,經干燥、焚燒,燃燒后產生的廢渣排入渣坑,隨后外運再利用。焚燒爐產生的850℃至1200℃高溫煙氣,通過余熱鍋爐進行換熱,將水加熱為過熱蒸汽,過熱蒸汽推動汽輪機做功,帶動發電機發電。換熱降溫后的煙氣,經煙氣凈化系統脫酸、除塵、去除重金屬、二噁英等有害物質后,達到國家排放標準排入大氣。值得一提的是,每份垃圾充分焚燒后,熱能回收最高可達26%,每噸垃圾焚燒發電量達550千瓦時,均高于全球平均水準。殘余爐渣經綜合利用后,變成建材原料。
據了解,包括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項目在內,上海城投建成運營生活垃圾焚燒廠10座,生活垃圾焚燒能力達1.75萬噸/日,占全市生活垃圾總焚燒能力的80%。焚燒系統均采用國際先進的爐排爐,煙氣排放指標達到或超過上海市地方標準和歐盟標準。
生活垃圾變身清潔能源的重要來源
隨著上海生活垃圾干濕分類工作的推進,老港基地也在加速布局濕垃圾處理廠。
2019年10月,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期的餐飲垃圾處理線提前半年建成,并投入帶料試運行,此后不到一個月便實現全量運營,設計處理規模為1000噸/日。而今,在這個上海規模最大的濕垃圾資源化處理設施中,6條餐飲與廚余垃圾處理線日夜不停。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二期計劃今年年底全量投運,設計處理規模為1500噸/日。
一系列技術攻關成果,加快了固廢資源化利用。“黑水虻生物轉化養殖試驗項目”每日能消耗2噸有機質,通過轉化,可實現20%的水虻蛋白、20%蟲糞肥料轉化率。此外,利用濕垃圾厭氧發酵沼渣制成的“家用有機介質”,可用于園藝植物追肥、補肥,已開展實證種植試驗和對外推廣試用。
位于老港東南側的再生建材利用中心,正在采用“粗分選+多級分選篩分+多級破碎,輔以磁選和智能分選”的處理工藝,生產出再生骨料、回填材料、再生磚等產品,實現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運營后每天可產出2100噸骨料、5.6萬塊免燒磚。
30多年(nian)來,隨著管理水平的(de)(de)提(ti)升、處置技術(shu)的(de)(de)飛(fei)躍,如今的(de)(de)老港綠化越(yue)來越(yue)大,生(sheng)(sheng)態越(yue)來越(yue)好(hao),成為上海市花園單位,這里甚(shen)至(zhi)還生(sheng)(sheng)長著長頸鹿、孔雀(que),白鷺、野鴨、雉(zhi)雞等候鳥也在此落腳。
PREV: 餐廚垃圾的幾種處理方法
<NEXT: 餐廚垃圾處理神器——黑水虻的工業化與規模化養殖
>